近期,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杭州开展,近百件艺术家作品面向公众全面开放。
 
本次展览的主题为“缓存在/ Being Theoria”,试图提出一种对“艺术”本体的重新定义与理解。
 
 
 
这是一个有趣的概念,展会对其的阐释有些晦涩:
 
“艺术”的创生与存在方式,是一种尚未定型的“缓存在”。
 
 
 
“缓存在”介于“在”与“非在”之间,若存若亡,一些尚处“无用”“无名”乃至“无意义”状态的事物,以“艺术”的名义,获得了“存在”的机会,以某种可能相当微弱的形式,暂时存在于一个“缓存”式的、似有若无的空间之中。
 
 
 
用通俗语言来解释,“缓存在”就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气韵,一种无法准确表达和捕捉的,你却能在踏入空间的那一瞬间就清晰感受到的存在。
 
在空间设计中,我们也称其为空间的“场域”及“灵魂”。
 
 
 
事实上,所谓“缓存在”的概念,与日式传统美学中“幽玄”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传递出相似的审美意趣。
 
日式美学有着三个最典型的传统审美意识:侘寂,物哀,幽玄。其中幽玄是纯粹从审美视角出发而发展出的一种审美意识,也是相比侘寂和物哀最为模糊和抽象的一种。
 
 
 
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认为“幽玄”有七层含义:隐蔽不露、微暗朦胧、内在充实、不可言喻、神秘共性、深远含义、安详柔和。
 
在现当代商业空间设计中,“幽玄”常常被用于茶室设计、高端会所设计、私宅别墅设计等,是一种相对更有难度的设计手法,因为它往往要求设计师具有极高的审美意趣和专业能力。
 
 
 
举个例子,一家知名酒店,在进行酒店设计时,说他们作品中最美的地方不是室内精致的装潢,而是下午四点,阳光透过纸质的窗棂照射进来时,墙上光明与晦暗交织的斑驳光影。
 
 
 
这种朦胧而含蓄的美,与通常意义上的大众审美互相背离,蕴含了极强烈的文化属性,甚至带有宗教色彩,是需要静下心来去体悟和打磨的。
 
当然,它给人灵魂本质带来的熨帖感与沉浸感,也非最常见的“快消品版”空间设计,一味追求速成、博眼球的所谓“网红店设计”所能比拟。
 
 
 
器物的简单拼凑容易导致空间陷入有形无神的桎梏,唯有充分理解“缓存在”及“幽玄”的存在状态,方能正确把握空间的气韵与灵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