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做民宿的有两种人,一种是真的有情怀,但是不懂做生意,开起来就容易亏损。另外一种为了赚钱。"

而今,门槛低的民宿生意,众筹起家,看起来暴利,现状却是不盈利。

​早些年,进入民宿领域人员较多,大都是非专业者,在市场未饱和时,即便产品有部分缺陷也可有利可图。而目前行业竞争加剧,市场利润不断摊薄,精细化运营已经成为必须,很多非专业者扛不住考验。大片民宿开始"退烧"。
 


 

整个市场的供应量增长太快,新店数量是在连续翻倍。

”除开兴建的5星级酒店,城市酒店基本是存量物业改造;但是在农村,如果突破了禁止宅基地做商用这层法律界限,那民宿的供应量几乎是无限的,因为所有的房子都可以用于改造。”在存量改造的同时,大范围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同步制造增量,供需失衡的趋势显然可以想像。

供应量非理性增长反映出的另一面,则是行业准入门槛的低下。

"选址、产品、运营、传播营销,最少要满足以上几项民宿才可能是一个完善的产品,大量的民宿业者至少有一点没做到、甚至说可能只做到一点,不挣钱在情理之中。"

民宿要盈利有几大障碍。第一季节性太强导致淡旺季明显;第二民宿当前缺乏品牌认知,要靠大量的第三方平台推广;第三人力成本管控与服务质量很难平衡,规模而不经济。

消费者有太多选择,需要一击即中。而除了民宿同行,精品酒店也在争这杯羹。
 


 

市场定价虚高现象与精品酒店的标准化

面对一次性消费,各家在旺季以有限的房源开出"天价",却掩盖不了亏损事实。

一次性消费的高定价根本不具有长期性,当市场退潮后,价格自然会降下来。而高端人群对产品体验尤其看重,当价格与实际入住体验不相符,不断下滑的入住率让一众所谓高端民宿价格不得不回归到合理区间。市场依然需要标准。

民宿并未像经济型酒店那样,在资本助力下快速实现规模复制,其本身的个性化魅力成了制约。成长慢,无法形成品牌,消费者难以识别。小而美成为伪命题,在一定成熟的时期,就将被吞没。这样的情况下,精品酒店合理定价加上稳定的服务水平,就占领先机。

住宿本就在于舒适,如果在可接受范围内,更专业的人进入服务,实在难以想到拒绝的理由。
 


 

​最重要的是抗风险能力

单体民宿体量太小,资本逐个去做对接效率太低。但将各业态整合成乡村综合体,资本就产生兴趣:他们看中的不仅仅是体量,还有综合生态的抗风险能力。精品酒店在IP指导下,先拥有了抢占地段,占领资本的优势。

但仍然可能有一部分民宿品牌突围。

随着乡村综合体业态的不断丰富,产品打包将会更具多样组合性。在当前盈利模式单一的情况下,多元化收益的探索将会为民宿综合收益带来有效补充。

“民宿作为旅行住宿的体验场景,本身应该具备非常强的流量转化效应。未来可以乡村综合体为单位设计整体营销方案,而不再聚焦单个住宿产品。包括手工,亲子、户外项目等都可以做打包销售。但前提是一定要先把产品最好,确保住宿体验,后续的横向连接才有可能。“

旅游住宿复合场景下,一旦完成某种闭环设计,多元化收益潜力巨大。

当然,在各种的条件之外,官方资本希望用硬件堆积的方式假设生态或强行生造文化主题,也是双方竞争路上都要面对的一个挑战。